查看原文
其他

对诊断的识别不足或识别过度都有哪些表现?| 双相患者陪护指南2.0(二)

酒吞童女 双相躁郁世界 2021-09-05

校对|青羽、Emile、J.Justina

作者|酒吞童女

编辑 Emile(R.I.P.)

题图|千花猫

 

 


我男朋友做到了不过度识别我的症状,但他慢慢走向了另一个极端,他开始狠下心来忽略我的需求,并坚持认为那是我需要独自成长和面对的情绪变化。而事实上,我只是很孤独,真的需要人陪而已。


——小卷毛



走过拒绝诊断这一阶段过后,陪护者们对双相情感障碍有了初步的认识。下一个阶段,陪护者也许开始接纳患者、接受双相,但也可能对诊断识别不足,或对诊断过分识别。关心则乱,这是陪伴者的典型写照,从一开始的完全不接受,到初步接受,都是非常容易产生矛盾的时期。


 


 

 

对诊断识别不足

 

 

矛盾的是,对诊断的识别不足,其实是一种温和地拒绝诊断的方式。


第一个常见问题是不配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。我们曾经遇到过很多的家属,自行判断药物的效果、剂量和副作用,并随意判断患者的病情好坏,替患者做出丢弃药品、停止用药或随意改变药量的行为。


还有很多陪伴者非常焦虑和急切,他们甚至会尝试自己去学习并实践相关知识。这原本是好事,陪护者适当地学习和运用知识,可以更有效地监护患者的情况,更容易理解并配合医生的工作。然而,这一切的前提是不越界。



心理咨询师越界下诊断开处方都是违法的,患者家属越界“治疗”家人其实也是在严重伤害患者。比如目前比较受欢迎的一个非精神科背景的家长开设的家属群,这个家长通过自学药理知识,给孩子开药,并宣称自己治好了孩子的双相,因此获得了大量家长的追捧。他的群里已经有上千人,自己学习如何用药,甚至向医生提出换药等要求。


有时候,陪伴者这种想要治疗快速见效的急迫心态,会导致他们很快就丧失对医生的信任与耐心,转而去网上寻求所谓“专家”的帮助。要知道,国内医学生要经历5年本科+3年规培/读研+3年专培/读博的漫长成才之路,所需掌握的知识量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,更不是你我花一两年时间即可快速掌握的。当一位副主任或者主任医师接诊你的时候,ta至少拥有20年的知识积累,医生们有经验、有方法、有保障,对患者而言其实是最有利的选择。




第二个问题是,陪伴者不能准确理解双相“既是大脑疾病又是心理问题”的意义,因此无法认识到生活中的刺激源对患者心理问题的影响。


例如,有一个病友,非常优秀,有工作有特长,但是她的妈妈总是会对她患双相这件事耿耿于怀,不断告诉她说,不会男生喜欢她。来自妈妈的否定对于一个正值花样年华、需要恋爱的女孩子,是一种非常大的伤害。


另外,双相患者本就情绪不稳定,于是容易借助烟酒来控制情绪起伏,部分患者即便服药后也长期烟酒不离身。陪伴者如果不了解这一点,就无法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警惕饮酒的危害,无法帮助患者养成有利于康复的生活习惯。



 

 

对诊断识别过度

 

 

过度识别诊断带来的第一个问题是情绪焦虑。


这个是初期阶段。得知家人生病了,陪伴者产生焦虑情绪其实是很自然的事,然而,一旦过度焦虑,人们就容易判断错误我曾经在某家属群里遇到这样着急无奈的父母,他们卖了房子,花掉90万让何日辉给孩子看病。因为何日辉承诺可以3个疗程治好双相,一个疗程30万。家长焦虑到这个程度,丧失了判断力,最终却可能反而害了孩子。


焦虑不只影响了重大决策,更让陪伴者们在日常生活中备受煎熬。看到患者的痛苦无助,他们就会惊慌失措,不知如何面对,担心害怕。同时,双相是场持久战,有些患者长期不能正常工作和学习。看不见治疗期的终点,这加剧了陪伴者的急躁。希望陪伴者更有耐心,给予患者恢复的时间,尽量不要使自己的焦虑情绪影响患者的康复。



过度识别的第二个表现是过度关心。


过度关心是一个大问题,很多陪伴者,尤其是父母,会犯这个错误。有些是不断唠叨,没有得到回应就开始害怕患者是否有什么不对劲,一害怕就更加关注患者的变化;有些则是过分的行为,恨不得24小时围着患者转悠,一点小事就恐惧自己做得不好、或者是不是复发了等等。


陪伴者需要明白,患者有时候真的只是想自己呆一会儿,或者只是想吃点简单的东西,也可能就是单纯地想要发泄情绪等,然而患病的现实使得陪伴者过分紧张,不论患者做什么,家属都可能会过度解读,时刻都把患者看得死死的,不给对方留一丝空间,反而不利于病情的缓解。


长期处于这样的相处模式下,虽然陪伴者正在尝试理解和接受患者,但是过度的关心则会导致他们误解患者的行为,导致患者压力增大。此外,这样也会把陪伴者的压力转移到患者身上,导致双方关系更为紧张,对患者的误解更多,造成不必要的恶性循环。




第三点,是情感捆绑。


虽然不常见,但有的陪伴者确实存在情感捆绑的问题。他们不仅总是围着患者,甚至还要求患者也围着自己,认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对患者好,一旦患者令他们不满,会以“我对你这么好,为什么不能为了我高兴而好起来”来要求患者,这可能恰巧是压倒患者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
最后一点,是忽视患者的独立性。


这会导致患者无法独立,无法在可以尝试工作、人际交往的时候选择前进一步。家属的过度照顾也许是患者需要的,被动地接受照顾会让患者逐渐丧失社会能力,开始逃避工作和社会关系,越来越依赖陪伴者的照顾。


除此之外,忽视患者独立性还有一种形式。这种形式常常出现在伴侣身上,很多地区可以在药店直接买到精神科处方药物,有些伴侣会擅自作主,偷偷在饭里给患者下药,在网上相互交流多少药量可以让人“卧床不起,不会背叛自己”。事实上,这样的家属已经近乎病态,被下药的人甚至不一定是已确诊的患者,而这不仅仅是一两件个案。



在经历了第一阶段后,此时的患者和家属的关系可能变得很脆弱。相比起上文所指出的对诊断过度识别或识别不足,陪伴者应该做的是主动学习双相相关知识,但不越界运用知识。大家还可以向患者本人请教,与医生和咨询师也定期进行沟通,帮助患者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。


在与患者沟通的时候,请学会不再沿用过去的交流方式,不用固有的关系模式和交流模式进行沟通,比如从前的父亲更喜欢花钱买礼物来满足患者的需求,如今可以试着多花时间陪伴与倾听,这样才能改善双方关系。学会识别和记录患者的情绪,帮助患者梳理自己的情绪变化,大家才能对患者的情况有良好的认识。


(未完待续)


墙 裂 推 荐 


01先找对医生,再信任医生

02怕吃药毁了孩子的一生?有点不甘心

03副作用,停药,恋爱:家长的担心

04药物副作用×躁郁症状,我们该如何是好?

05挥霍无度、被害妄想、快速循环、混合发作、拒绝就诊、反复发作,中医治疗?强制住院?



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